12月17日,清晨6點半,萬家麗南路格蘭小鎮小區附近,一名50歲左右戴摩托車頭盔的男子,被撞倒在馬路中間。幾位出門晨練的90後小伙子發現傷者後,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。併在傷者身邊圍起人牆,疏導過往車輛,防止二次傷害的發生。附近小區居民張萬甲,用手機拍下了這一場面,要給小伙子們“點贊”。(12月17日《瀟湘晨報》)
  路見危難,鼎力相助,這樣的小伙子們,當然是值得點贊的,而如果再慮及“扶不扶”的現實幫扶困境,7個90後小伙子的“義舉”更是如一股暖流,讓寒意漸濃的星城,多了幾分人情味。
  如果再去還原當時的現場,那裡應該有著令人感動的場面,小伙子們的義舉,可以是道德語境下的生動寫真,而正如小伙子們在接受採訪時所言,那個其實沒什麼呢,就是舉手之勞,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。
  與道德贊譽相比,我更認同小伙子對“義舉”的雲淡風輕。事實上,當我們動輒搬出道德的標尺,這本身就是對道德的魔幻現實。很多時候,道德其實是以一種捉摸不定的方式存在,它可能因為每個人迥異的教育背景、成長環境、文化素養、有著個體化的解讀和認知。
  過分地強調道德底色,這很可能會過濾掉某種行為的本質內涵。比如說“扶不扶”的問題,真的可以上升到道德滑坡的問題嗎?真的需要來一番道德高地的審判嗎?由此推及而去的反思是,是不是任何“義舉”都需要上綱上線到道德高地呢?這樣的道德界定,或許會徒增道德的陌生感,拉出“義舉”的距離感。
  正如這群小伙子中的領頭羊石輝所言,個人來到這個世界,都是來改變這個世界的,應該做的就一定要去做,不能怕事。在他們的行為邏輯中,既不是“擇善固執之”的綱常約束,也不是道德優勢下的積極出擊,只是覺得“應該做的就一定要做”,這裡的“應該”,既是朴素的道德自覺,也是個體能力的認知。事實上,這也應該是每個平常人內心深處的柔軟之處,正如那個把整個過程拍下來、並希望把這種正能量傳遞下去的路人張先生所言,早上又黑又冷,如果是我自己被撞倒躺在那裡,肯定會很想有人能幫幫我。一個社會需要有責任感、願意為他人付出、“不怕麻煩”的市民。
  於此而言,拋卻小伙子們義舉的救人之善,更大的公共價值在於,讓我們能夠立體地體味到行動之於改變的價值,成為一個對社會、對他人有益的人,有時候所需要的,就是下意識的舉手之勞,就是換位思考後的行為自覺。應該做的就一定去做,你就是那個讓世界整體向好的行動者。
  文/高亞洲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應該做的就一定要去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76trnm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